笔趣阁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在线阅读 - 第837章 产业升级

第837章 产业升级

        王宁安是初夏返回幽州的,光是研发蒸汽机,就耗费了四个月的时间,如今已经过了秋收。

        不出所料,这是个非常严重的灾难,整个北方,除了少数一些地方之外,普遍减产一两成,而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以及河北西路,有一半的府减产超过一半,更有二十个县,出现了绝收。

        受灾人口,比年初预计的还要多。

        整个北方,遍布流民,大宋王朝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政事堂诸公,无不焦急万分,就连刚刚回京不久的文彦博也是摇头叹息,气得胡子撅起老高。

        王宁安这个坏蛋,有好事的时候,不想着老夫,来了倒霉事,一定拉上我!

        上辈子咱俩有仇啊?

        老文满肚子气,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全力想办法,筹措粮食。

        他甚至从西域,还有河西等地,调了50万石粮食,以救济秦凤路等地的灾民,也幸好这次旱灾没有波及到西域。

        西域的粮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丰收了,不但能供应驻军,还能拿出不少用来出售,甚至救济内地,让人欣慰不少。

        在年初的时候,司马光就和王宁安商量了全套的救灾措施,如今正好落实下去。

        虽然灾民不少,但总体上,还算平稳。

        只是有一件事,让司马光始料未及。

        这一次的旱灾,严重打击了农村的经济,许多一直把土地视为生命的农民,也选择了进城务工,靠天吃饭不靠谱,靠力气吃饭,至少能填饱肚子。

        流民百姓,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原本压力就很大的城市,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他们最初的规划,是向农村输运粮食,结果灾民进入了城市,各地的粮仓都要进行调整,事情一团乱麻。

        好在朝中的几位大臣都是顶能干的,又有各种预案,也不至于完全失了方寸。

        可是灾民涌入城市,城市也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常常一个位置,有几十个人争抢,弄得非常激烈火爆。

        “还不止如此,因为灾民涌入,各个商行的东家老板,也开始有意压低薪水,就算有工作的城里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市民和灾民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多……光是西京,每天就有几十场冲突,好多人被打的头破血流,甚至有人受伤丧命。”

        苏轼奉了司马光之命,跑到了幽州,向王宁安面陈灾情,反正司马光也认准了,他没有主意的事情,王宁安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师父都解决不了……那还要师父干什么啊!

        “城市能提供的工作机会,本来就有限,岂能要多少有多少,我又不是财神爷,可以满世界撒钱。”

        苏轼嘿嘿笑道:“满世界撒钱也没用,你不是讲过吗,货币的价值在于交换,如果没有商品,光是有货币,货币就连石头都不如!”

        王宁安点了点头,“好啊,你还是个好学生!那我再教你一样东西!”

        “什么?”苏轼好奇道。

        “产业升级!”

        ……

        王宁安带着苏轼,见识了蒸汽机的庐山真面目。

        自从第一次拉着三节车厢成功之后,许阳他们更加忙绿,蒸汽机还要继续改进,提高效率,另外火车的速度慢,噪声大,必须想办法解决。

        还有铁轨容易变形,需要更优质的钢材。

        千头万绪,丝毫不比之前轻松。

        不过最难的一步走出来了,剩下的就算再难,也不是问题。

        因为有了成品,证明了可行之后,各种资金、人才都会蜂拥而至,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最复杂的机器也不过几十个零件而已,可是蒸汽机出现了,一列火车的零件至少上千个之多!

        而且涉及到了不同种的材料,完全不同的工艺,需要加工,进行组装,验证,正式投入使用,还要有人维修保养……整个产业链运转起来,需要的工人增加了何止百倍!

        其实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根本不能称之为工业,最多就是家庭手工作坊的程度。

        哪怕王宁安推动标准化,发展出几千人的军工厂,但本质上,只是把一个个的家庭作坊串简单联到一起而已,如果拆开,他们依旧能自行运作。

        就像那些纺织作坊,你有一千张织机,还是一万张织机,只要拆分开,每个织工都能织出完整的布匹。

        只是蒸汽机出现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了。

        要制造一台蒸汽机,家庭作坊完全是不成了,必须要上百个工人,如果要制造火车,铺设铁轨,需要的工人就更加惊人,几万,几十万……简直能增加到天文数字!

        现在的流民不是多么,只要围绕着蒸汽机的工业体系运转起来,能够轻松消化掉所有的劳动力。

        苏轼看完之后,兴奋地不知所措。

        厉害,真是厉害!

        没想到姐夫销声匿迹了四个多月,竟然弄出了如此了不起的玩意,终于能有所交代了。

        “姐夫,现在是不是下令,招募流民啊?”

        王宁安挑了挑眉头,“招募他们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做蒸汽机,造火车,修铁路啊!”

        王宁安翻了翻白眼,不愧是词人,苏大才子,你还真够浪漫的。

        “你觉得那些灾民,是会做零件,还是懂得冶金,他们能干什么?”

        苏轼被问得瞠目结舌,“这……我也说不好,兴许民间有高手呢!”

        “放屁!”

        王宁安忍不住爆粗口了,“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是万万做不来的。这些年来,也就是百工院,还有幽州,沧州,天津等地积累了一批合格的工匠,其他的地方,完全是一片空白。”

        王宁安忍不住抱怨,“哪怕再努力提倡工科教育,天下的百姓还都把读书考科举,出仕做官,当成了正途,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学勾心斗角了,没有人愿意沉心静气,发明创造,这就是大宋最要命的事情!”

        苏轼无可奈何,心说你冲我发脾气也没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真宗皇帝说的,天下人不信皇帝信你啊?

        不过看到了蒸汽机的厉害,苏轼也来了兴趣。

        “那啥,姐夫,我准备让苏迈学工科,你看好不?”

        “好,当然好了,他要是能干出点成绩,弄出了不起的发明,绝对比你有贡献!”

        苏轼干笑了两声,“姐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他爹太出色了,继续走文官的路,苏迈是没戏的,所以啊,必须另辟蹊径!对了,我回头就和王弗说去!”

        苏轼想了想,才又大呼小叫,“姐夫,别扯闲篇了,既然流民不顶用,那怎么解决就业啊?你快点拿主意吧,你的好学生司马君实都天天掉头发,要是没有办法,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司马光了!”

        他这一句话,也把王宁安逗乐了。

        “流民虽然不能制造蒸汽机,但是他们挖矿采煤还是可以的。”

        王宁安算了一笔账,过去西山的煤窑,每个矿井,一天能产1000担左右,主要的限制就是积水,还有运力。

        毕竟在山中,有些路段只能靠着小毛驴运出来,然后再装车送进幽州,实在是快不了。

        但假如修通了铁路,运力能增加百倍不止!谁能拒绝?

        蒸汽机大受欢迎,是必然的事情。

        那接下来呢,需要更多的蒸汽机,更多的火车,更多的轨道,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煤,更多的铁……铁矿,煤矿,同样是消耗劳动力的大头儿。

        “你现在就去告诉君实,让他立刻拟定一道法令。”

        “什么法令?”

        “所有的煤铁矿产,都属于朝廷,未经批准,私人不得开发。另外,当发现地下确实有矿产之后,朝廷可以根据当地平均地价,适当溢价征收土地,任何人不得拒绝,否则朝廷有权力强制征收。”

        蒸汽机可不同于任何寻常的发明,能带来的变化,几乎是天翻地覆的。

        王宁安发现他需要做的规划太多了,还要制定更多的法令,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一场工业革命即将来临。

        还真是让人兴奋啊!

        不过相比于其他的事务,真正重要的是两样,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劳动力。这两样和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价值——这不,他的好徒弟送礼来了。

        章敦和柳羽带着船队,浩浩荡荡,从倭国归来。

        面对功臣,王宁安亲自出迎,见到了章敦之后,他都吓了一跳,去的时候,挺壮实的一个家伙,怎么瘦了一圈啊,看起来倭国的伙食太差了。

        “子厚啊,回来就好,为师请你吃烤全羊,给你好好补一补!”

        章敦有气无力点头,“成,记得把羊腰子留给我!”

        柳羽在一旁忍不住大笑,“我说子厚兄,你要是听我的,多练练功夫,也不至于这么虚弱啊!”

        章敦白了他一眼的,你丫的也不和源氏的那帮人打交道,什么都把我推到前面,你小子神采奕奕的,还敢说我的风凉话!

        你等着,咱们没完!

        章敦使劲甩了甩头,还是正事要紧,他清了清嗓子道:“弟子此行,不辱使命,特向恩师回禀!”

        章敦指了指身后的大船,“这是180万石粮食,加上此前,先运回来的200万石,我们从倭国和高丽,榨出了380万石粮食!或许可以给师父解忧了。”章敦说此话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充满了得意!

        没有白费腰子,我干得还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