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 造星-《国潮1980》


    第(3/3)页

    二是跟宁卫民合计回款的时间和方式问题。

    而这表面上的两个问题,本质上却是一个问题。

    因为磁带发行走的是华夏音像公司的发现渠道,款子也都打到华夏的账面上。

    宁卫民要想拿到钱,就得人家点头才行。

    可要人家行方便哪儿就那么顺当啊?

    尽管是理所应当的事儿,可他不让人家高兴了,那能行吗?

    冯朝年这次是带着利益诉求来的,主要的谈判筹码就是在回款问题上能卡宁卫民脖子。

    不过冯朝年采用的策略倒是很软和,他口口声声说自己跟宁卫民做的这笔生意,让上头批惨了。

    总公司的一把手看到张嫱的专辑这么火,怪他有眼无珠,白白放走了一条大鱼。

    还差点为此要撤他的职。

    而他要保住职务,就得戴罪立功,所以来求宁卫民帮他一把,让他跟总公司能有个交代。

    怎么交代呢?

    他的意思就是,最好他们重新签订合同,再增发一百万盘磁带。

    这批货的利润,要让给华夏音像公司较大一份。

    对于冯朝年这番话里到底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宁卫民心里当然有数。

    不过他不反感这样的人,反而有点欣赏。

    因为说实话,这盘磁带这么火,会产生一定后遗症是他能提前想到的。

    要不是顾忌“分赃不均”的隐患,他也不至于非得通过《美术》杂志的主编寻找合作公司。

    图得就是有人际关系来做保,在谈判上还能占几分主动。

    而冯朝年的行事风格,很符合他吃软不吃硬的口味。

    起码人家算是言而有信,答应他的基本都做到了,没在已经说好的事儿上,来回拉抽屉。

    待人也算诚恳,不管有没有必要,还曾经几次好意提醒他市场风险。

    这样的人,是有道德底线的,即便是有利益诉求也不会太过贪婪离谱。

    这不,表面上的工夫还是做的很漂亮的。

    明明可以硬来,人家没有,而是好言相求。

    还捧了宁卫民一把,让他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显得很有面子。

    于是宁卫民也就顺势表达了一定程度理解。

    说如果华夏音像公司能尽快把一部分货款给他的话。

    增发一百万盘磁带的事儿就没问题,每盘磁带还可以让五毛的利给对方。

    不过这个条件,冯朝年有点嫌少,这家伙摇摇头,开口索要每盘磁带一块二。

    他给出的理由是,前面的二百万盘可都是宁卫民一方的收益,已经很丰厚了。

    后面一百万要是才给留五毛的利,都卖出去才能赚五十万,他跟总公司根本交代不过去。

    何况增发的一百万盘磁带,宁卫民可以不用承担成本风险,华夏总公司来兜着,理应多占些利益。

    宁卫民紧跟着落地还钱,笑了一笑,说要不就八毛好了,磁带可以增发一百五十万盘。

    然后他还告诉冯朝年,说自己后半年打算再给张嫱发一张专辑,专辑风格不变,歌曲质量有把握比这张还好。

    建议冯朝年跟总公司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按这个条件长期合作。

    制作成本上,今后双方也可以均摊。

    冯朝年琢磨了一会儿,有点意动,就又提了个排他性的要求。

    那意思是除了这张专辑之外,张嫱后面的三张专辑,统统只能按照这个条件,在华夏音像公司发行。

    宁卫民稍微琢磨了一下,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至此,双方总算达成了新的合作意向。

    剩下的事儿就好说了,三天之后,宁卫民代表自己和张嫱,与华夏音像公司正式签订合同,达成了同盟关系。

    等于这小子又抢先迈出了一步,实质性的成为了大陆内地第一个明星经纪人。

    之后又过了一天,头一批磁带的款子,冯朝年也以支票的形式开给了宁卫民。

    这一百万盘磁带的货款,虽然已经扣除了部分制作成本二百万元,还有税金,那到宁卫民手里的也有三百万之巨呢。

    这让他不能不心满意足,不能不由衷的感慨,难怪那么多男人想靠女人吃饭呢,敢情软饭硬吃是真香啊。

    这么一比,连他苦心经营三年,做出了那么大的一个生肖票的局,看上去都像笑话了。

    合着他提心吊胆,拉帮结伙,东跑西颠,费尽心机,倒了这么久的生肖票,还不如这么合理合法的卖磁带搂钱省心呢。

    当然,话说回来了,张嫱未成名时就自投罗网,居然能让他遇见,这样的机遇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先决条件。

    否则人家成名之前他找不着,成了名人家也未必吊在他这棵树上。

    就是明知道这么干能挣钱,他也够不着啊。

    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说呢?

    也只能说哥们儿我……或许……或许是机器猫下凡吧。

    那当然是要嘛有嘛,想嘛来嘛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