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最重要的“尊严”-《长歌当宋》
第(2/3)页
多给辽人十万贯这是叶安应下的事情,现在看来韩崇安其实是在声东击西,用多一倍的钱财来分散大宋的注意力,暗渡陈仓的把“贡”字加进文书之中。
既然多给了钱,那就必须要换回等价甚至是超额的回报,叶安还从来没有做过亏本的买卖。
眼下最要紧的便是把场子找回来,在叶安看来,无论是王曾还是吕夷简,两人都把这件事看得很重。
除了苦笑还能如何?一切的根源并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于大宋以及宋人那颗脆弱的自尊心。
太宗三次北伐,三次惨败而归给大宋军民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太祖开国时留下的宋军精锐折损消耗的几乎殆尽,且谋划多年未能成事,对大宋的经济也造成了重创。
民心这东西看似不存在,但事实上却是无处不在,国家的信心就是由升斗小民的心性聚集起来的。
否则太宗想要扩大皇宫禁中,因百姓死活不愿搬迁而作罢?!若是拿下燕云看看?为了收拾拢络民心,太宗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但都无法弥补他北伐失败对在百姓心中留下的创伤。
以至于现在宋人只要听闻契丹人在北地有什么活动,便立刻风声鹤唳,甚至觉得难以力敌辽朝!
这种想法一旦根深蒂固,便逐渐的成为难以撼动的事实,就像是小象脚上的绳索,即便是等他长大能够轻而易举的挣脱束缚也不会去主动这么做。
澶渊之战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堂堂汉家君王,大宋的皇帝,居然怯战到了要宰相用逼着上战场的程度。
当然真宗皇帝也是有些胆气的,否则皇帝不愿上战场,谁又能逼着他去呢?!
文书上的一个字虽然稍显不尊重,但若是换做唐时,自己怕是当场就能把文书拽在韩崇安的脸上,但现在却要斤斤计较,使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想办法获取更多利益。
唐朝怕是从来没有向外朝缴纳过岁币,都是别人向唐朝缴纳岁币吧!
叶安坐在座位上不说话,王曾则是与吕夷简商议着如何让辽朝接受大宋“予”字而不是“贡”字。
这一幕在历史上发生过,虽然不是叶安自己,但他却知道当时辽朝并不接受大宋的“予”,而是执意要求用“纳”。
看着两人因为一个字而讨论的郑重其事,边上的夏竦也在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叶安歪了歪僵硬的脖子缓缓起身道:“两位相公若是别无他事,长生便告辞了,待明日商谈时,叶安便与辽人据理力争,眼下是如何把多出的十万贯挣回来才是要紧!”
夏竦笑着用手指了指叶安道:“叶侯现在还想着那十万贯,此时十万贯以无关紧要,若是能赚回来最好,若是赚不回来也罢………………当今要紧的是如何让辽人接受咱们的提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