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伐楚-《蛊士》


    第(3/3)页

    “晋楚盟约的墨迹都还未干,我们就做出了背盟不义的事情,这断不可为。”

    子反再反驳说:

    “之前,秦国使者拜访我国时曾说,当初与晋国签订令狐之盟后,又为晋国所攻伐,晋人实在是不可信。而郑国伐许,已经是他们背盟在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照做?”

    子囊再分辨说:

    “是郑国伐许,又不是晋国伐许。而秦国使者的话,不知道有几分可信,不能轻易受其蛊惑啊。”

    子反按捺不住、跪立起来大声说:

    “成、穆、庄诸先王之霸业绝不可废;许国,是我们楚国的忠实盟友,现在晋国的盟友郑国悍然伐许,晋国身为郑国的盟主,为何不制止郑国的‘毁盟’行为?晋国这么纵容郑国,是置‘弭兵盟约’于何地?我军必须出兵伐郑,以惩郑国的不义毁盟行为!”

    子反理直气壮的话,得到了大部分楚国卿士大夫的赞同,认为司马的话很的有道理,楚国什么时候要看别人的脸色、要顾及盟约的束缚了。

    当年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三代楚国国君所开创、建立的霸业,是楚共王必须要全力维护、乃至于发扬光大的天然使命,中原腹地的郑国,就是这份霸业拼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哪怕是郑国没有伐许,楚国早晚也是要出兵伐郑的,否则楚国先王们留下的霸业岂不是要慢慢地萎缩、乃至消逝了。

    所以,尽管听到了反对的声音,但楚共王还是决定要出兵伐郑、稳固楚国的霸业;他最终力排众议、以‘郑国无故伐许’的名义,下令说:

    “捍卫楚国的盟友,歼灭楚国的敌人;出兵伐郑!”

    周简王十年,楚国司马子反奉楚共王之命,率军北上伐郑;途中,子反路过了申邑,因为需要为军队补充军需粮秣,于是子反暂时在申邑稍做停留,并顺道拜访了在申邑封地养老的楚国老臣申叔时,向他表示敬意。

    申叔时当时已经退休,并在自己的封地申地养老,所以并没有出席前次商议伐郑的朝会;但他听说了子反说动楚共王,出兵攻打郑国的事情后,很是担忧,便对前来拜访自己的子反劝告说:

    “盟约,是用信义来达成的;信义,是用来遵守礼法的;我们楚国是大国,如果带头不遵守礼法,那就是不讲仁义、不守信用。此次大夫进兵,去许国是可以的,但要讨伐郑国,那就是我们背盟在先啊。”

    子反当然不会直接顶撞申叔这样的前辈老臣,于是礼貌性地回复说:

    “申叔您老人家言之在理,但大军已经启程北上,这个时候再要停止行动,那恐怕是不能了。”

    见子反不听劝告,申叔时也没有过多的摆老资格架子,于是便不再提及此事,而是与子反聊起别的无关紧要的事情来。

    因为军情紧急、时间紧迫,子反在申邑对申叔时的拜访只是礼节性的,当军需物资补充完毕后,子反没有过多地逗留,立即向申叔时告别,然后继续率军北上了。

    子反离开后,申叔时怅然地对身边的人说:

    “子反这小子恐怕要给楚国惹大祸了——诚信,是立身的根本,是用来保护礼义的;而礼义,是待人的根本,是用来保护生存的;这两样优秀的品德,都被子反所丢弃了,他想要避免祸患,还能够办到吗?子反自己的祸患,大概很快就要到来了!”

    离开申邑的子反,也对左右下属们说:

    “申叔老了,又不懂军事方略,因此才会这么说;但无论如何,他老人家还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忠厚老臣啊。”

    子反离开申邑后继续率军北上,一路追击已经从许国撤军的郑军主力,直接进入了郑国;在郑国,子反围攻了暴隧,打击了郑国的嚣张气焰;然后,子反继续进军,改道攻入卫国,又打到了首止。

    楚国的这一次出兵,意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降服郑、卫等晋国盟友;可子反率楚军主力劳师远征、远离了本土,导致楚国的边境防备十分的空虚。因此,郑成公在拼命抵挡楚军进攻的同时,又派郑国执政子罕偷偷率军南下,偷袭了楚国边境地方,并乘虚攻占了楚国的北部城邑新石。

    在楚郑两国混战一气、谁也压制不住谁的时候,晋国也想抓住这个机会,发兵攻击楚军,以报复楚国伐郑之举。因此晋国执政栾书向晋厉公建议说:

    “楚人不守信义、悍然背盟,这绝不可纵容,我们必须出兵讨伐,以惩罚楚人之过。”

    在栾书的进言下,晋厉公也很想率军出征,和楚军选个场地、痛痛快快地打一场架,并让天下诸侯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诸侯霸主。于是,晋厉公特地召开朝会,请诸卿士大夫们共同商议,看如何应对楚国的挑衅进攻。

    可在朝会中,下军将韩厥却劝晋厉公说:

    “君上您还是要暂时等一下,这次楚国伐郑,确实是他们先背弃了‘弭兵盟约’的约定,然后楚国君臣又驱使国内的老百姓们去进行这场不义的战争,这样不体恤百姓、不爱惜国力和民力的国君和掌握朝政的卿士大夫,一定会被他们的百姓所抛弃。用不着我们出兵抵抗,楚国自己就会加重自己的罪过,楚国的百姓也会抛弃他们的君主;而人心一旦失去了,谁还会心甘情愿地再替他打仗呢?等楚国的君臣不断地犯错之后,我们再行征伐也不迟。”

    韩厥反对出兵援郑、击楚,其内在意思是——晋国此时已经经历了连续多次的大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四军士卒们已疲惫不堪,国家的府库也都因为连年的战争而消耗殆尽,再要强行发兵征战,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因此,韩厥就借着‘楚人无庸兴兵,其罪加重,其民将叛’的理由,请晋厉公稍稍等待一下,让晋国的国人们好好地休养生息一阵,以恢复被耽误了好几年的农事,这样也能让国家的物产、粮秣、军需都能有所积累,国家得以恢复元气;等百姓们松了一口气,做好了下一次与楚国的战争准备后,再行发兵、与楚国进行争霸之战也不迟。

    当时,参与朝会的士燮也表示反对马上出兵与楚国作战,而是赞同韩厥的暂时恢复休养、以待将来的意见。

    可同样参与朝会的郤氏家族,却积极地支持栾书的意见,要求出兵与楚国交战。

    新军将郤犨第一个发言,说:

    “楚国这一次攻伐郑、卫两国,实在是已经背弃了晋、楚弭兵之盟。既然楚国已经背盟,那么我们就要果断地出兵,打击对方的气焰;否则,不但贻误了战机,还有可能失去对郑国的控制权。”

    上军将郤錡紧接着补充说:

    “郑国在晋楚之间反复,其实是惧怕楚国的,如故这一次我们不去驱赶楚军、救援郑国的话,那么郑国必定会慑于楚军地压力,而重新臣服于楚国的。所以,我们必须出兵救郑。”

    郤氏家族成员之所以要说动晋厉公发动对楚国的战争,是因为战争可以强化郤氏目前在晋国的权势和地位;长久以来,郤氏都是依靠在战场上的军功、而不是用自身的见识和头脑智慧来获取利益、权势的家族,以权谋、外交手段来进行政治活动,那不是郤氏的长处,而战争爆发时,郤氏的作战才能就派得上用场了,还能凭借战争的胜利来扩大他们手中的权力。所以,和其他晋国侈卿家族相比,郤氏更酷爱战争的来临。

    但也出席了此次朝会的晋国老臣伯宗,却赞同韩厥、士燮的‘暂时休兵’意见,而坚决反对郤氏家族的‘出兵攻楚’之议;他在朝议中对晋厉公建议说:

    “许国,是楚国长久以来的盟国,而郑国前次出兵伐许,其实与伐楚也无异了;所以,遭到郑国冒犯的楚国,必然会出兵反击、进攻郑国;郑国虽然是我们的盟友,但楚国伐郑师出有名,这不是对我们晋国的无礼。因此,我们可以派使者出访楚国,与其君臣进行交涉,无须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晋国是堂堂诸侯霸主,可不能被郑国君臣的一己私利所要挟和左右。”

    对主和与主战派之间的分歧,晋厉公作为一位成熟的君主,自然有自己的决断;而他在对韩厥和士燮、伯宗的谏言进行了思虑,又对郤氏的请战要求进行了分析之后,很快明白了这两派‘战、和’请求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

    仔细思考对比之下,晋厉公觉得此时出兵与楚军对抗、援救郑国的行动对国家的恢复元气、积蓄力量确实是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耽误重要的农耕要事;于是,晋厉公在朝会上做出决断——对出兵援郑、攻楚的行动暂时搁置讨论,而改为解散常备的四军士卒,准备今年的农耕事宜,让普通国人们可以稍稍休养生息,以积蓄粮秣,进行耕种;待国家恢复了元气、国人们养足了精气之后,再行谈论下一步军事行动的计划。

    另外,为了表示自己的‘关切’态度,晋厉公还专门派下军佐派荀罃出使楚国,‘要求’楚共王遵守盟约,立即从郑国撤军。

    就这样,还在拼死缠斗中的楚国和郑国,既等不到晋国派出的援军来支援,后勤上的补给线又被对手所时刻骚扰、切断,边境的城邑也被攻占,双方的作战状况都处于十分不利的形势;因此,楚共王和郑成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对方的国内退兵,重新调整应对方式;楚、郑两国间最新的这次对阵,就在索然无味中匆匆结束了。

    可是,在是否出兵援郑的朝议中反对郤氏意见,规劝晋厉公不要出兵的伯宗,他的这种态度就得罪了一心想要借助军事行动来扩大家族利益的郤氏,也因此将马上面临郤氏的反击‘诬陷’,由此落得个悲惨的人生结局


    第(3/3)页